close

1  2  3  4  

  這是一篇關於台灣及新竹的美術史,書畫史的長文。是為了清大楊儒賓、方聖平教授捐贈畢生收藏,也即是以一座藝術寶庫,催生清大博物館的義舉、壯舉而寫。原文刊於《鯤島遺珍-臺灣漢人書畫圖錄》清華大學出版社民國102年10月初版。

  真相與真魂的尋覓-竹塹書畫巢窟的翰墨因緣(五之二)

  二、書畫巢窟的珍藏

  在國變藝變的滄桑悲涼中,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捐贈的《鯤島遺珍》,為我們帶來的正是臺灣書畫史裡,兩次驟變前的兩段文藝復興暖流的歷史回味。

  自雍正元年(1723)淡水廳建置,以竹塹為廳治,新竹逐步發展成北臺灣的政經、文化中心。19世紀中葉,道光末期、咸豐、同治、光緒初期臺北築城前的半個世紀,鄭用錫家族的北郭園、林占梅家族的潛園,磁吸般地聚集並培養了幾代的文藝書畫人才。日治後,經過前期國變武治下的沉潛,1920年代初以新竹為中心的新竹州建置後,又迎來第二度的書畫藝術復興。那是一段新竹被稱譽為「書畫巢窟」的黃金時代。

  《鯤島遺珍》明顯地呈現是以新竹為中心的珍貴典藏。潛園、北郭園晚清兩大塹城藝文中心,從主人客座、族裔代傳、到藝友酬答的書畫,都有代表性作品收入。北郭園系的鄭用鑑、鄭家珍、鄭香圃、鄭江立;外公館客席的黃玉柱。潛園主人林占梅、後裔林守長;內公館西席何翀。客寓潛園兼遊北郭、旅臺四載、被尾崎秀真稱為「南清第一鉅腕」、堪稱臺灣書畫導師之一的謝穎蘇(琯樵)。兩園之外又有北門大街世家、旌表孝子李錫金裔孫、與張純甫並為竹塹兩大鑑藏家的李逸樵。在地培養亦已名聞全臺的書畫家有:陳心授、葉鏡鎔、朱啟星、謝景雲、范侃卿、曾浴蘭、傅錠鍈、李秋山、張金柱、張清和、鄭淮波、謝介石、鄭清奇、李讚生、何信嚴等諸家作品。

  日治五十年,傳統書畫藝壇最具權威性、也最為膾炙人口的盛會,是昭和4年(1929)8月在新竹舉行的「全島書畫展覽會」。這次書畫展是因昭和2年(1927)10月由臺灣教育會主辦第一回「臺灣美術展覽會」(俗稱「臺展」),全臺當時重要的書畫家包括審查前呼聲很高的新竹鄭香圃、陳心授都送件參加,但審查結果除了「臺展三少年」,晚清日治兩度培養的書畫家們通通被摒於門外。當時的書畫中心新竹肩負起對抗官方展示的號召責任,先在昭和4年(1929)1月2日成立「新竹書畫益精會」展開籌備,全臺書畫界熱烈響應,共收件書畫802點,為兩年前臺展東洋畫部收件217點的3.7倍。8月21日起於新竹女子公學校展出,「五日間參觀者三萬人以上」。很特別地,這次盛會有審查委員9位,其中臺籍3位、日籍2位,4位則是來自中國的書畫家:李霞、趙藺、詹培勳、楊草仙。他們不止是短期應邀評審,亦皆不止一次駐遊新竹,或公開揮毫示範,或客居傳授心法技法,與新竹結不解之緣,都留下作品在楊方兩教授的珍藏捐獻中。

  臺灣美術史學各家,論說臺灣早期書畫源流,皆揭以主要受福建「閩習」影響,兼有東南沿海浙、粵書畫風格痕跡。書法則傳統上初以帖學,宗二王,尤喜顏魯公;道光後期臺灣金石學導師廈門呂世宜入臺傳碑學。1930年代廣東區建公客寓新竹三年,再傳趙之謙北碑。篆隸之波磔形勢、北碑之雄健奔放,擄獲了百年臺灣書畫家之心。這些源流養分與交流切磋,在《鯤島遺珍》中:朱芾、周凱、陳文臺、鄭世恭、馬兆麟、陳寶琛、吳鳳生、曾遒、方洺、李耕、陳子奮、譚少雲、歐陽楨、趙鶴、柯榮試、葉文舟、趙在田、林希周、王楠、吳芾、吳琨、許筠、陳玉山、謝曦、錢厓、陳毓和、趙素等,閩浙粵三地各家作品俱在,都應引為臺灣書畫史研究之「巢窟」。
⋯⋯待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蔡仁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