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2007年曾經以<竹塹城300年三國志>為題,在園區生活雜誌闡述大清國、日本國及中華民國治理下的新竹城市規劃,今天藉著部落格和各位好友一起回顧屬於竹塹的三國志。


  台灣歷經三個政權的全島治理,大清國治理時間最長有212年、日本國統治50年、中華民國治下已經69年。北台灣中各城鎮中以竹塹城的歷史紋理最深刻。這是因為大清國治理的212年中,有152年之久,竹塹是大甲溪以北的淡水廳廳治首府。


  初期竹塹廳城空間形塑,依著天然的風水,街屋市有機地不規則發展,幾乎經過100年,直到道光年間李慎彝(1826-1829)領導了第一次的廳城更新。把嘉慶時期的土牆內縮史的城中心精萃而擁擠,佈下了主要的道路和公共建築,舊城區所有至今仍在使用的清代街道巷弄都是這個時期確立的。


  50年日治,帶來的是近代型的都市計劃,在半個世紀中,新竹是桃竹苗的中心城市,州廳在新竹市設治,辦公室就是現在的市政府。經過3次市區改正及1次都市計畫,導入各種公共設施,包含上下水道、公路、鐵路等聯外交通設施以及火車站、圖書館、衛生院、監獄、公園、學校等等近代化建築設施,使得這座歷史城鎮兼具東方傳統與西洋近代化的布局。1938年的都市計畫更成了18年後國民政府首次公布都市計畫抄襲的藍本。


  戰後至今69年,從空中鳥瞰的台灣是一座鐵皮屋頂的島嶼,都市規劃與發展較之前清日治並無長進。新竹市在1956年公布都市計畫後,除了1981年的園區都市計畫對全局有較大改變外,其餘只有零星的小變更。


  直到19982001年世紀之交,仁堅有機會梳理300年的歷史空間,成立都市發展局籌謀未來百年的發展,擬定全市的都市計畫戰略。包括著眼於高科技產業再發展的關東橋都市計畫(今稱關埔計畫)及科技商務副都心計畫(即舊東勢工業區及後站地區)


  更重要,也最為困難、尚未完成的是「竹塹舊城歷史風貌特定區的都市更新計畫」。為了舊城區的再生與復興,做了難以計數的準備工作。必須把八大廢墟救活,修復法定古蹟改善周邊環境。包括新竹之心、護城河、新竹火車站、新竹州廳、市役所、長和宮、水仙宮、關帝廟等,整頓美化街區廣場公園如北門大街、中正路、城隍廣場、建國公園、新竹公園。閒置公共空間建置了影博館、玻工館、消防博物館、風城願景館以及府後街的青少年館和鐵道藝術村。另一方面,則著手「舊市區改造都市設計」計畫,為舊城區都市設計準則的立法做準備。


  古蹟修復、街區更新、老店博物館化、路外停車場建設、徒步區的準備、古蹟容積移轉立法、都市設計立法。推動這台灣獨一無二的歷史城市,有朝一日也能像京都、翡冷翠、西耶娜國際歷史名城,吸引朝聖般的觀光人潮,讓市民更熱愛自己如史詩般的永續家園。


  但是,現在看起來,達到這樣的理想目標,似乎越來越艱辛了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蔡仁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